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新闻周刊丨跨过1.2万公里 非洲学生把一袋稻米送到袁老墓前

新闻周刊丨跨过1.2万公里 非洲学生把一袋稻米送到袁老墓前

2025-07-19 15:40:32 [焦点] 来源:诗色影舍站

周三上午,新闻学生在袁隆平院士的周刊墓前,呈现了一袋特别的丨跨过万公里稻米,这是非洲前一晚刚刚落地长沙的冈比亚农人穆萨送来的,这次来我国,把袋除了一袋非洲产我国杂交水稻稻米,稻米他还带来了一幅油画。袁老

穆萨来我国,墓前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在其个人交际账号转发了相关音讯,新闻学生并表明,周刊穆萨本年五月就为已故的丨跨过万公里袁隆平院士发了吊唁视频,现在又跨过1.2万公里献上收成。非洲

本年47岁的把袋穆萨,是稻米冈比亚一个农场的负责人,他将袁隆平视为自己的袁老教师,而这远隔重洋的友情背面,则又是一段我国种子在非洲的奇特阅历。

冈比亚农人 穆萨·达博:在2009年,我在美国(作业)的时分接到了冈比亚家人的电话,他们打电话给我说需求我给他们买一袋大米。我很震动,由于咱们有一块地。咱们有稻田。他们为什么要我给他们买一袋大米?所以我意识到,其时水稻栽培的难度很大。

2019年,父亲逝世,穆萨不得不抛弃在美国的作业,回到家园接手农场,但迎候他的,却是一系列的波折。起先,没有人教他怎么做,耕种和照顾阶段只能依托人力,收稻子也是“油桶打谷粒”这样最原始的办法。第一年栽培3公顷水稻,遭到旱季影响,丢失惨重。

灰心丧气的穆萨,一度决议关掉农场,但是也就在这一年,我国援冈比亚农业技能协作项目敞开,袁隆平农业高科技公司的专家组入驻,让穆萨的窘境,有了起色。

当第一台插秧机从我国运输到冈比亚,第一次开进农场,穆萨感叹,这是他父亲那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奇观。印有我国汉字的拖拉机,开端“奔驰”在冈比亚的稻田。

冈比亚农人 穆萨·达博:咱们记录到,收成时会损践约30%,这是在专家到来之前,但专家带来了他们的水稻收割机,避免了那30%的丢失。此外,也协助咱们保持着大米的质量。假如不是你们,不夸大来说,我会在那里失掉全部,所以我永久不会忘掉那一刻。

穆萨悉心学习农业技能,在专家团队辅导和现代机械加持下,农场逐渐完结富丽蜕变。从手艺脱粒到全程机械化,单产从惨白收成跃升至均产约7吨/公顷,是当地均匀产值的2—3倍,水稻种类也愈加多样。耕耘面积也从3公顷扩大到100公顷,还能服务面积达2000公顷的周边农户。现在,穆萨的农场已成为冈比亚农业现代化的样板。

上一年7月,当湖南的媒体团队抵达冈比亚时,穆萨捧出一袋稻米,恳求记者把它带回湖南。

这袋用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和技能培养的大米,承载着一个非洲农人质朴的感恩。记者受托付,将大米带回了湖南。漂洋过海,跨过半个地球的稻米,被安放在隆平水稻博物馆的展柜里。本年3月,外交部长王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也向我们叙述了穆萨的故事。

本周,穆萨总算得偿所愿。在来我国的飞机上,他就品味到了湖南稻米,他说,这和自己种出来的稻米滋味很类似。在隆平水稻博物馆观赏时,当看到马达加斯加钱币,穆萨也掏出了冈比亚的钱银。

钱银上的稻田与稻穗,已成为人们日常日子的标志,乃至是一种国家认同。穆萨此行的另一个意图是,参与本周在长沙举行的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冈比亚的土地肥美,但仍然缺少好的技能和设备。他期望经过这次旅程学习更多农业经历,并凭借博览会的渠道寻觅协作机会。

作为商务部颁发的首个我国杂交水稻技能员援外训练基地,隆平高科的援外作业,已为53个非洲国家训练超越7000名农业官员和技能人才。而冈比亚上一年水稻产值已打破4.8万吨,创下前史新高,冈比亚的大地在以更快的速度,被中非一起孕育的金色稻浪所掩盖。

一粒种子改动的不只是穆萨和家人的命运,还有身边太多人的境遇,而面临国际的我国故事,也正是由一个又一个这样十分详细的种子,而讲得入心入脑中听。

(责任编辑:娱乐)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